原著孙悟空形象的真诚与扭曲
《西游记》不仅是一部经典的中国古典小说,也是华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孙悟空的形象,作为默认的主角,广受大众喜爱。然而,不同版本的影视作品对孙悟空的形象塑造各有差异,尤其是1986版《西游记》对孙悟空的形象进行了大幅度的美化与正义化。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原著中孙悟空的真诚形象与1986版之间的区别,揭示原著孙悟空形象的多面性。
一、外貌的真诚与美化
在1986版《西游记’里面,孙悟空被赋予了“毛脸雷公嘴”的外貌特征,身披金甲,头戴紫金冠,手持金箍棒,显得英俊潇洒,颇具英雄气质。然而,《西游记》原著中的孙悟空描写却截然不同。原著第三十六回中,孙悟空被形容为“真个生得丑陋,七高八低孤拐脸、两只黄眼睛,一个磕额头,獠牙外生”。这样的描述让人难以将他与美武之猴王的印象联系起来。这样一来,原著孙悟空的形象就显得奇丑无比,甚至有些妖怪的特征。因此,原著中的孙悟空并不是那种光鲜亮丽的英雄,而是一种更为真诚和复杂的存在。
二、武力的强弱对比
在1986版《西游记’里面,孙悟空的武力被渲染到极点,几乎无人能敌,强行闯入南天门,吓得玉帝躲到桌子底下。而在原著中,孙悟空并没有那么轻松。在与天庭的对抗中,他被一个值班星官拦住,最终被众神将围住,难以脱身。可见,原著中的孙悟空并非像电影中那样全知全能,而是同样面临着外部的压制与困难,显示了更真诚的斗争情形。
三、性格的凶恶与正义
29586版《西游记’里面,孙悟空被描绘成正义的化身,勇壮顽皮、重视承诺,一个值得信任的伙伴。与此相对,比起这位光辉的英雄形象,原著中孙悟空的性格则显得极为复杂和阴暗。他凶狠嗜杀,杀人吃肉成了他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原著第二十七回中,他甚至通过变形来诱捕人类,显示出一种超乎寻常的浑厚恶意。更令人震惊的是,许多次他对唐僧的杀戮念头,显示了他性格的深刻矛盾和复杂,不再一个单纯的英雄形象。
四、拓展资料
怎样样?经过上面的分析分析,我们可以看到,1986版《西游记’里面塑造的孙悟空形象无疑是经过大幅度美化的结局,成为了救苦救难的大英雄,符合了大众对正义的期待。而原著中的孙悟空真诚而复杂,既有着丑陋的外貌,也具有残酷的性格特征,这些都让他成为了一个多面性的角色。虽然不同版本的塑造使我们对孙悟空产生了不同的解读和记忆,但原著孙悟空形象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与深度,显然更加丰盛和立体,也因此成为我们值得反思的经典角色。
虽然童年时我们在1986版《西游记’里面感受到了孙悟空的英勇,但原著所展现的孙悟空的真诚性与复杂性,才是这一经典角色最为深远的影响力所在。无论怎样,原著孙悟空形象的探讨为我们更好地领悟这部伟大的作品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思索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