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兰文言文:勇壮与孝顺的传奇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此句诗句耳熟能详,是我们儿童时期课堂上常背的篇章。时光荏苒,即便过了十几年,仍能轻易吟诵几句。笔者尤爱首尾两句的韵味,给我们展现了女英雄“花木兰”的伟大形象。此诗《木兰诗》收录于《乐府诗集》的《横吹曲辞·梁鼓角横吹曲’里面,传颂于唐代,内容讲述一位名叫木兰的女子,女扮男装,替父从军,英勇作战,最终回朝却不愿仕途,只求与家人团聚的感人故事。
花木兰替父从军的孝心,战场上不甘示弱的勇壮,以及功成后不图名利的高洁,使得她的事迹在华夏大地上广泛流传。更加引人瞩目的是,木兰的故事不仅在国内受欢迎,亦在海外广泛传播。美国迪士尼早在1998年便制作了动画电影《花木兰》,而由刘亦菲、甄子丹主演的真人版《花木兰》也在2020年热映。如此现象,难免引人深思,历史上关于这位传说中的女子又是怎样记载的呢?
关于花木兰的真名、籍贯,史书上皆无明确记载,关于这位巾帼英雄是否确有其人,学者们众说纷纭。南宋程大昌依据白居易与杜牧的诗句,证实“花木兰”一名确实存在。历史考证中,有说木兰姓魏,也有说姓宋,然而多数人认为她姓花。南北朝时期的祖冲之小编认为‘述异记’里面、唐代的李亢小编认为‘考异志’里面均提到木兰姓花。元代侯有所作的《孝烈将军祠像辨正记》碑文中,清晰记载了与木兰相关的历史。
根据《商丘县志·列女》卷十一,村民传说,木兰的父亲年事已高,弟妹幼弱,木兰慨然代父出征,身披铠甲,踏上战场,历经多年战斗而无人识。而后,凯旋归来,皇帝赏识其功,授予尚书之职,但木兰却婉拒,唯求归家团聚。与之相关的“花木兰”的墓地争议颇多。在陕西延安的果园山有一处传说为木兰的坟墓,其墓碑上刻有“花木兰之墓”字样。实际上,河南商丘虞城县、大周庄村等地也售有“木兰墓”,成为木兰的故乡,民间更是誉之为“中华木兰之乡”。
《木兰诗》的创作背景可追溯至北魏时期,史书记载在公元402年至492年间,北魏与柔然之间发生了多次激战,而诗中所描绘的木兰,恰似象征了中华女性的豪情与品德。近代历史学家范文澜曾小编认为‘中国通史简’里面称赞木兰的形象,确立了女性的英雄气概与道德风范。
怎样?怎样样大家都了解了吧,《木兰诗》虽源于北朝民歌,但确切的历史背景显示出“巾帼英雄”花木兰确有其人。经过时代的不断塑造,花木兰作为一位激励着无数中华儿女捍卫民族的伟大形象,已然成为了文化传承的象征。这一动人的故事至今感激着人心,赐予后人以勇壮与力量。